京津冀地区在谋划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比例,4月中旬,中国新经济战略圆桌会议——中国能源互联网产业化之路暨中国零碳能源互联网国家级实验区项目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我国首个零碳能源互联网片区将落户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由于采用了全新的商业和技术模式,片区建成后,投资将比同类单一新能源项目减少20%,环境效益则比同类单一新能源项目高50%至100%。
据了解,项目由中洋美伊与电阳国际合作,项目的新能源系统总投资6亿元,拟建设各类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总装机容量相当于100兆瓦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发电2.3亿千瓦时,减少煤炭使用8.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万吨,相当于每年种树8.5万株,化解17万辆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不但全区域实现零碳排放,而且可以向电网提供大量清洁电力,为缓解京津冀地区的环境压力贡献力量。
专家认为,虽然化石能源不会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但中国新能源产业过去10年在创新探索、积累技术、积蓄力量中等待产业成熟发力的节奏点。现在,中国新能源发展已进入转折时期:技术开始成熟,市场开始关注,资本市场也开始行动,投资力度明显增大,将中国新的技术体系、生产体系、资本市场的需求结合起来,再加上能源转型的紧迫压力,中国新能源产业没有理由不发展,或许能走到国际前列。